
在APEC盛宴上,英伟达高官坐在最高处,却开始感到寒意。黄仁勋明白,真正决定未来的,不是芯片性能,而是——有没有中国市场。APEC会议结束后,美知情人士透露了一件事:就在特朗普出访韩国前,黄仁勋深夜到访白宫,想让他放开对中国的新一代AI芯片出口,以此保住中国市场。可这事一提,白宫里一票人立马反对,尤其是鲁比奥为首的鹰派,认为这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。可以看出,哪怕是全球最强的芯片巨头,也逃不过政治的拉扯。

在全球AI浪潮的顶端,英伟达的名字几乎等同于算力本身。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,股价高企,掌握AI时代的“新石油”——芯片算力。按理说,这样的企业理应高枕无忧。
但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最近的访谈中,却多次发出求生式呼吁:希望中美关系改善,让英伟达重返中国市场。他还表示,中国如今产能强大,能自己造出数百万颗AI芯片,逐渐不再需要我们。
从辉煌到焦虑,从领跑到恳求,这一转折背后,折射出AI格局的新现实。
黄仁勋的表态源于现实的压力。在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下,英伟达最先进的AI芯片——A100、H100、H20——均被禁止向中国出口。中国,这个全球最大、增长最快的AI应用市场,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封锁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——就在英伟达股价创下历史纪录时,它的市场版图却被悄然削减。黄仁勋清楚:没有中国市场,英伟达的全球统治力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削弱。

地缘政治的手正在重塑科技格局。从拜登政府的“围堵”到特朗普时代的“切割”,美国政府不断提高对华技术出口门槛。英伟达被迫退出中国市场,不仅损失了订单,更丧失了技术落地和生态协同的机会。
科技公司本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,如今却被推向对立的战场。英伟达的困境,本质上是地缘政治与市场逻辑的撕裂。
然而,中国市场并没有因为封锁而停滞。国产AI芯片企业,像华为昇腾、寒武纪、壁仞、登临、燧原——迅速崛起;AI模型生态——文心、混元、智谱、百川、月之暗面——全面开花。

中国的AI产业链开始自我循环,从算力、算法到生态一体化建设,形成完整闭环。黄仁勋那句“事实上,中国现在也不再需要我们重返市场”,是对现实的冷静判断:技术封锁未能阻止中国前进,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。
英伟达如今有四重焦虑。第一层,增长焦虑:欧美市场趋于饱和,中国缺位导致营收增长受限;第二层,竞争焦虑:AMD、英特尔以及本土厂商的技术追赶加速;
第三层,生态焦虑:CUDA体系封闭,正被各国开源生态逐步蚕食;第四层,政治焦虑:美国政府不断加码管控,企业自主空间被压缩。黄仁勋看得比谁都清楚——如果英伟达的技术标准无法在中国落地,那么它的“全球标准”地位终将崩塌。
黄仁勋此次发言,不是在求情,而是在求生。他深知,英伟达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产品性能,更来自全球协同的生态影响力。如果失去中国,英伟达的研发迭代速度、数据训练能力、生态扩展潜力都将被削弱。
他希望中美关系改善,不只是为了开拓市场,而是为了保住技术领导的资格。
总之,英伟达想卖的不只是芯片,更是影响力。而影响力需要全球市场来维系。

黄仁勋的焦虑,是一个时代的写照。当科技与政治、市场与安全相互交织,“全球化科技巨头”这一本曾无往不利的模式,正被重新定义。
中国在自立中前行,美国在防守中迟疑,英伟达则夹在两者之间,努力维持平衡。这家AI巨头或许依旧强大,但它再也不是那个能“设定世界标准”的英伟达。
未来的AI版图,已不再由一家公司、一种标准主导。在新的全球科技竞赛中,黄仁勋不得不承认——真正需要机会的,不只是英伟达,而是整个美国科技产业。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